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9-03-22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

2018年以来,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勤勉务实,大胆创新,全力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再上新水平。

一、2018年工作情况

(一)着力压实党建责任,筑牢创新驱动发展根基。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2018年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廉政教育学习6次、民主生活会2次、查摆问题34个、整改落实措施47条。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动员学习贯彻上级廉政工作精神,开展2018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修订出台《中山市科学技术局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从制度层面最大程度压缩寻租空间。梳理纪律风险点29项,逐一明确其表现形式、风险等级、职责岗位,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47条。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运用讲座、网络考学、“三会一课”、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等形式,先后召开党组专题会议17次,全方位营造学习贯彻工作的良好氛围抓住主要矛盾,紧盯“关键少数”,累计谈话提醒124人次,管党治党“严”的氛围初步形成。新增电子显示屏、宣传栏、书记信箱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开展专题宣讲教育,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3场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同志赴市烈士陵园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市看守所廉政教育基地等地现场学习,进一步强化党员理想信念。三是全面推进巡视巡察整改。对标看齐中央、省、市委对整改落实工作的标准与要求,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共查摆问题23个,制定整改措施38条,目前基本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一年来,我局无一名干部职工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工作作风过硬,局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窗口无一例投诉。

(二)着力完善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一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制定《中山市“两区一岛一湖”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构建中山创新发展新格局。积极配合推进中山翠亨科学城建设,主动参与前期规划与设计咨询工作,共同致力把中山翠亨科学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二是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式发展。鼓励支持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火炬中心的复审,我市累计拥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6家。积极推进小榄国家半导体智能照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翠亨新区国家精密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中山国家健康科技创新型产业集群2012年列入国家试点,经过6年建设,2018年正式通过火炬中心验收评价。三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2018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运行稳健,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81.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1296.11亿元,税收收入104.44亿元,建成运营火炬开发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产业发展基金,建成中山东部组团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3个项目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火炬区在全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三)着力集聚高端资源,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一是引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广东药科大学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我市,与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方车辆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中山共同建设联合创新中心,继续推进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吸引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推动科技成果到中山转化产业化。二是鼓励建设各类研发机构。2018新增认定市级工程中心169家、省级60家,省级工程中心累计达325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康方生物申报的“广东省蛋白质工程及抗体药物开发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乐心医疗申报的“广东省智能移动医疗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与有关院校合作建设的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电子信息检测平台、先进智能信息研究院挂牌并投入运营。

(四)着力培育新动能,加快提升企业创新实力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2018年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9家,总量超过2300家,是2014年总量10倍多,其中规上企业占47.5%。高新技术产品申报8163件,通过认定6489件。优化高企技术人才服务,为347名高企的技术人员子女入学加分,平均加分18.04分。积极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全市累计有1950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二是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截至11月,我市2018年新增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企业73家,贯标企业累计达187家。加快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2018年新增8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占领技术制高点。共推荐18家企业申报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其中现代种业专题立项1项,其他17项待评审。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32项,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等技术领域,安排扶持资金10350万元,其中2018年拨付7365万元。支持益达服装、木林森等行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四是推动专利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8165件,同比增长5%,发明专利授权量1875件,同比增长26%,PCT专利申请量244件,同比增长42%,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210件,同比增长32%。中山市企业获中国外观设计银奖3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9项。

(五)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一是引进国内领先技术转移平台科易网,建设中山市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协同创新网),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于2018年3月试运行,6月底正式上线,自试运营至12月底,平台服务企业1634家,签订技术开发和技术交易合同66项,签约金额4784.12万元。二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集聚基地建设,引进北京金之桥、中规认证、中山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等4家服务机构入驻。鼓励技术合同登记,共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40项次,技术合同交易额超2.8亿元,同比增长121%。三是完善科技创新券实施。修订完善科技创新券专项资金办法,2018年共发放自主研发券、服务券、协同创新券、仪器共享机时券6360万元,累计备案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库113家。加强科技创新券兑现,2018年下拨创新券兑现资金2827.49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47亿元。四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拓展“民参军”路径,举办2018中俄芬德国际机器人技术研讨会,组织企业参展重庆“军博会”,联合中航联创(中山)中心举办3场军民融合研讨会,调研并形成《中山市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8年)》,推动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六)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打造“双创”升级版一是建设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出台《中山市促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发展暂行办法》,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完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截至2018年底,我市有经认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6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国际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11家,省级众创空间10家。二是加强孵化器国际资源对接。中以科技创新中心邀请国际知名孵化专家在中山举办第二期国际孵化器管理精英课程,分享全球顶尖孵化器经验,打通海外融资渠道。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远达国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国际孵化器,选拔第一批4家企业的创新创业团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速孵化。逸仙国际众创空间与早稻田大学、中山米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共同研发协议,加快国际优质项目落地孵化。高水平举办创新创业大赛。2018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中山赛区)共有217家企业参赛,参赛企业数量连续三年排广东赛区第二,26家企业晋级省决赛、11家企业晋级全国总决赛;7家企业在省决赛获得名次,其中,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我局连续3年获得“广东赛区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首次举办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创新创业大赛中山赛区,吸引了126个项目团队参加,其中5个晋级全国总决赛。

(七)着力完善科技金融生态,加强科技金融融合。一是大力发展科技信贷。推动科技信贷入池审批、贷款报批业务线上办理,优化全流程线上管理机制。截至2018年,全市科技支行共有12家,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池扩大至3亿元,科技贷款入池企业增至1016家。科技信贷实施三年来,科技贷款累计突破60亿元,69家企业获得科技贷款贴息,共计944.41万元。二是创新发展专利质押融资。修订《中山市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风险补偿办法》,不断优化“专利质押融资中山模式”,同步完善配套政策,对企业贷款时产生的银行利息、保险费用、评估费用分别补贴支出费用的50%,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8年共有376家企业成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入池企业,发放专利质押贷款6730万元,累计1.5亿元。三是发展创投基金。出台《中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起草《引导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工作会议规程》、《引导基金公司章程》、《引导基金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文件,组建成立由财政出资20亿元的中山市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四是发展科技保险。加大科技保险项目补助,对133个项目合计补助607.89万元。

(八)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优化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一是完善科技政策体系。结合近三年来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新出台了《中山市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创新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5项政策,对《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5项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二是加快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新增“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人,累计6人;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引进建设工作,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科研团队38个。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2018年9月,我局代表中山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上作“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中山古镇模式”的主题演讲,分享我市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加强专利执法,2018年,全市专利纠纷立案509宗,结案509宗,出动执法人员1957人次。完成智能化印刷装备、成像与光电子、游戏游艺3个产业专利导航项目。我市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四是加强科技项目监管。加强科技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对146个在研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和79个在研市级重大社会公益科技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共组织 145 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结题。五是组织开展社会公益科技项目。发挥创新驱动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以重大民生实事为科技创新方向,重点支持城市内涝灾害预警监测、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等社会公益科研项目133项。

二、2019年工作设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中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加快把中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努力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取得新成绩。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好第一议题、第一党课,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党内经常性教育工作机制。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受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二)努力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取得新进展。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谋划出台全市贯彻落实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科创12条)配套政策,营造中山科技创新政策新优势。深度融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力争将中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我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粤港澳科技创新联合行动,引进港澳高水平创新创业科研团队。

(三)努力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发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创新发展引领作用, 加快构建专业镇协同创新新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哈工大机器人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知名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科研机构,谋划建设光子科学中心。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推动全市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发展专业化、国际化孵化器,支持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高效投融资对接平台。

(四)努力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上取得新成效。梯度培育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持续壮大企业规模、稳步提升创新能力,重点对规上高企及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予以支持。鼓励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不同形式设立研发机构,培育发展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券资助,优化自主研发券、服务券、仪器共享机时券、协同创新券发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走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五)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新跨越。对现行科技资助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优化,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强化财政投入绩效要求和使用效益。紧扣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三大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实施中山市重点领域研发攻关计划。主动对接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一批符合中山市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优秀项目落地产业化。培育引进科技服务专业机构,强化中山科技服务集聚基地建设,专项支持技术交易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努力在提升发展科技金融方面取得新优势。发挥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公开遴选一批子基金,助力企业孵化、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加强科技信贷风险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明确科技贴息分级标准,着力解决一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融资难题。鼓励科技企业上市上板,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形成良好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加快科技、金融、产业融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