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34085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9-17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文号:中山科函〔2025〕174号
分享:

中山科函〔2025〕174号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设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打造中山新质生产力增长极的建议》(提案第134085号)已收悉,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建议已全部吸收采纳。提案内容更好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契合《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要求。提案建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破解技术产业化瓶颈,完善全链条服务支撑等为前沿新材料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案建议符合我市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市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培育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与集群竞争力。持续深化新材料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推进新材料产业集群高价值专利培育,加强知识产权储备和运营,推进新材料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目前,全市集聚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8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涌现出和胜铝业、日丰电缆、皇冠新材料、瀚华锡业、三和化工等一批知名企业,涉及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复合新材料、建筑材料等细分领域,工业总产值约500亿元,同步增长约10%,具体内容如下:

  一、关于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的建议

  建议吸收采纳。一是持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打造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的实施意见》,以构建“4+6”产业集群(四大战略性产业引领、六大特色产业支撑)为框架,通过“一个产业集群、一位挂点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的精准服务机制,以及“1+10+N”多层次政策体系(1个实施意见、10个集群专项政策、N项配套措施),系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在产业定位上,精准研判发达地区新材料产业外溢趋势,重点锁定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环节,扩大定向区域招商范围,成立项目工作组协调土地、政策等要素保障;在招商策略上,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场景化招引,一方面深化产业链招商,上游链接香港理工大学、各地高校等研发机构加速技术转化,中下游聚焦链主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通过“一链一策”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场景招商,联动相关部门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开放本地企业需求,吸引技术型企业落地;在资源赋能上,借力平台资本联动优势,复制“基金+产业”模式破解融资瓶颈,并优化“以投促引”快速响应机制。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通过加强企业主体地位及引导加大研发费后补助等方式,有力夯实本地前沿新材料产业科技根基,2024年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达23.44亿元,全市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至489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单项冠军突破+专精特新协同”的良性发展生态。推动企业承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近两年前沿新材料领域共立项2项,获得省资金支持3500万元,如德华芯片开展的“InP基超晶格薄膜制备及宽光谱单光子雪崩探测器件研制”项目,拟解决我国核心高端元器件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我市结合产业实际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近两年围绕前沿新材料重点领域已立项18项,占全市立项数比例约35%,立项金额1200万元。

  二、关于搭建新材料创新中心,破解技术产业化瓶颈的建议

  建议吸收采纳。一是依托中山工改产业空间,打造“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2025年6月出台《中山市关于加快中试平台体系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布局研发中试平台,支撑新材料技术中试验证与产业化。同步实施《科技创新强市15条》,支持新材料领域创新研究及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中山市前沿新材料产业已形成“双核驱动、多极支撑”的高效布局,以火炬开发区和三角新材料产业园为双核,以小榄镇聚焦高端硅胶材料(榄圣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深中·粤浦科技园)形成多极区域支撑,集聚效应持续凸显。在三角镇北部规划建设1.77万亩新材料产业园,以高平工业集聚区为基础,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吸引依顿电子、英威腾、新迈奇等龙头企业布局,致力于打造成为大湾区新材料行业集聚区及新一代电子科技高地。

  火炬开发区:全区已集聚110家新材料相关企业,2024年总产值达125亿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日趋完整,培育了粤海中粤(中山)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广东美捷时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华明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博锐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三角新材料产业园:市十大主题产业园之一,规划总面积约1.8万亩,包含全市唯一保留的化工园区——高平化工园区。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功引进百亿级项目新迈奇大湾区生产总部基地、广东医谷·中山生命科学园、芯承半导体芯片封装基板等重大项目。2024年园区建设进展显著,累计实现16个产业项目动工,14个项目封顶,并成功签约蓝图、宇森、天图、协立等4个优质化工新材料项目,总投资额约15亿元。

  小榄镇(榄圣基地):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2.5亿元,计划建设现代化厂房约7万平方米,现已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下半年试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创造税收约2000万元,将显著提升小榄镇在高端硅胶新材料市场的竞争力,为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深中·粤浦科技园):市十大主题产业园之一,并于2024年升级为省级产业园,以健康医药为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培育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项目。其核心项目深中·粤浦科技园已正式封顶,项目占地66亩,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未来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产业。

  二是健全完善重点产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构建完善先进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近三年共推动企业参与制定GB/T 42621-2023《增材制造 定向能量沉积-铣削复合增材制造工艺规范》、GB/T 5680-2023《奥氏体锰钢铸件》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4项,进一步完善我市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相关标准体系。

  三、关于成立新材料产业培育联盟,完善全链条服务支撑的建议

  建议吸收采纳。一是有力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成立新材料产业培育联盟。新材料产业培育联盟以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科研院所等为核心载体,强化前沿新材料技术创新,打通“实验室-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公共服务。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现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4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工程实验室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如广东和胜工业铝材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山市永恒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化工新材料领域设立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建成广东省先进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建成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瑞德兴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广东省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工程实验室,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广东省智能移动医疗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完善全链条服务支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取得进展。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市前沿新材料领域通过龙头企业和重大平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约有10余项技术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或实现国产替代,进一步助力前沿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如中山瑞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建有中国第一条全自主产权的百兆瓦级碲化镉薄膜组件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同类设备技术领域的空白;万思得新材料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成功研发用于电子显示屏的纳米分散液,填补国内光刻胶染色技术空白;中山智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开发关键材料ITO靶材(氧化铟锡陶瓷半导体),支撑了国产显示面板的自主可控;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高冗余度飞行控制系统、可收放旋翼等核心技术,实现航空新材料领域自主可控。三是加强高价值专利储备和布局。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663件,全省排名第6,其中新材料领域专利占比约20%,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快速变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新引擎。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科技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9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振,88230061)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