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建立市领导挂联研发机构工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提案第133105号)收悉,经综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指出,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存在水土不适的困难,难于深入中山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与中山产业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引导有待加强,迫切需要懂本地行政政策、有经济发展经验、有人脉资源的行政助手。各位委员对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工作建议,办理单位认真研究,均采纳吸收,具体如下:
一、挂钩联系新型研发机构
为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服务,一是强化理事会管理,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下称“药创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下称“低温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长春理工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下称“检科院”)等4个重大平台均由市领导出任理事长,药创院、低温院由市政府分管科技的副市长担任,长理工研究院、检科院由负责火炬开发区全面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的理事会,负责选定院长和副院长,制定修改章程、审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预决算、薪酬分配等重大事项,为重大平台的发展掌舵领航。二是明确职责分工,4个重大平台分别由市科技局负责低温院、火炬开发区负责长春理工研究院和检科院、翠亨新区负责药创院的日常管理服务,相关市直部门按职能分工给予支持,重要事项由牵头部门(镇街)按程序提请市政府研究。三是选派干部到机构任职,目前市科技局、翠亨新区均已派出干部以兼职方式分别到低温院、药创院担任院长助理或副院长,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并参与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其他新型研发机构规模较小,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市科技局负责。四是筹备建立市领导挂联工作机制,我局将积极按提案建议,提请市政府在其他公办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的工作机制,掌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状况并提供相关帮助。
二、推动人才引进培育
2022年我市出台了《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全面实施“中山英才计划”,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是实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工程。优化“行行出状元”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标准,构建分领域特聘人才评价体系,对特聘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分领域评定和支持特聘人才,近两年全市评定436名各领域特聘人才;突出工作业绩评价与个人实绩考核,其中企业、科技、农业农村、宣传、教育、综合等领域在评分指标设置中业绩评分均超过40%。在年度评定的基础上,专门针对新引进人才增设即来即评的特别引进条件参评方式。同时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试点下放部分评价权限,支持两区结合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制定差异化评审细则,深挖集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2023年报名参评的各类人才1202名,报名人数同比增长20.56%,其中新增设的特别引进条件评定方式吸引了100名新引进人才申报。
二是实施人才生态优化工程。在人才安居方面,我市深度关注安居需求,积极整合资源,面向广大人才推出一系列安居普惠措施。市委组织部于2023年10月牵头出台了《中山市人才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人才房优先保障对象范围有:顶尖人才、特聘人才、第一到六层次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可申请入住人才房的人才还包括:来中山短期工作、符合我市相关规定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我市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企业,总部企业、市制造业龙头骨干(培育)企业,市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我市共建的高端研发机构或平台科技人员;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核心成员;来我市创新创业的港澳青年;高级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各镇街急需人才等。在优先满足前款所列保障对象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对空余闲置的人才房可视情况保障我市其他层次人才住房需求。其他层次人才是指在我市工作的本科学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及技师技能等级的人才。另外在我市工作的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可申请我市青年后备人才待遇,并申请入住市级人才房,享受最大90平方,最长2年,最多50%的租金补贴。
市委组织部依托中山市人才安居有限公司,成立中山国际人才港人才安居服务中心,从市财政局提供的房源中选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865套,作为首批市级人才房源,分布于东区、石岐区、西区及港口镇共五个项目,五个项目均配备了齐全的生活家电、厨卫设施及全套高品质家具软装,可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入住。首期市级人才房共313套已完成装修建设投入使用。指导市人才安居公司明确办理流程,公开配租通知及办事指南,并启用“中山人才安居小程序”网上申办系统,进一步方便各种人才申请入住市级人才房。
在人才子女入学优待方面,根据中山人才23条规定,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开展人才子女优待工作。今年已为一批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适龄子女入学。另外,为贯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中山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精神,市科技局联合教育和体育局印发了《中山研发投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子女入学办法(试行)》,对年度研发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高企科技人才提供子女入学服务。
在人才医疗保障方面,中山成立高层次人才医疗咨询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线上导诊、医疗咨询等服务。全市所有三甲医院门诊为人才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人导诊服务。人才每年可享受两次市人民医院康怡特诊中心免挂号费特诊服务。对因病需住院治疗的人才,优先安排专家会诊、优先安排检查和手术、提供优质医疗和护理服务。
三、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今年市级财政安排市校(院)高端科研机构经费预算3.23亿元,加速推进药创院、低温院、长春理工研究院、检科院等4个重大平台发展,中山生命科学园一期4-8和10号楼年内均将交付药创院使用,低温院已于1月底竣工验收,长春理工研究院、检科院的新校(园)区也将于年底前交付。我市积极引导各重大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或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目前,药创院获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今年5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第五分中心,将打造湾区最具规模实验动物中心、华南地区最大同位素实验室以及国内顶尖药物安评中心等一流研发及产业服务平台。至今已引进46位创新团队负责人,立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103项;总人数已超900人,与国内33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44项,合同总金额1475万元;已完成1项成果转化,合同金额9000万元,药创院收益占比18%,待转化项目14项,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在研项目63项,均处于药物发现阶段。
低温院围绕先进低温、氢能、氦等战略必争及产业前沿领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承担了科技部重大项目课题等一系列科研任务,已建成全球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完善、空间最大的实验场地,正在开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套)液氦温区18kW超大型制冷机的集成和测试工作;年底前还将启动建设液氢综合性技术研究与试验基地项目,开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套)5吨/天氢液化器示范运行,成为国内第一个民用液氢试验基地,为我国氢能大规模发展提供必要的液氢试验和测试条件;低温院国产液氢能应用场景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也是我市唯一一个入选案例。
长春理工研究院已入驻科研团队20个,共计143人,累计培养硕、博研究生778名。2023年研究院共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6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新增孵化科技型企业7家,累计达15家。组建20个科研实验室,其中13个已建成投入使用,极紫外光学与超快激光应用实验室团队开发的极紫外光刻用大型镀膜机突破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实现该类产品的国产化,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成功在国内某世界500强企业正在开发高端芯片的生产工艺中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技合同54项,技术合同总额为1700万元。
四、金融赋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为加速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我市已依托药创院设立中山市生物医药创投基金,两期基金合计到位5亿元,已投决完毕,截至目前,共投资14家企业,已有被投项目(凯思凯迪、中山致本、百极弘烨、百极优棠、瑞顺)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已启动临床试验,其中10家总部迁址或设立到中山。长理工研究院、检科院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或创投基金的相关工作也在积极谋划中。
在高质量发展母基金框架内,市属国企投控集团已率先在生物医药领域试点探索构建“科技+基金+产业”的转化模式。截至目前,投控集团通过产业母基金和存量主体参与投资的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类基金共5支,分别与粤财、粤科、勤智、富汇等省企及优质生物医药基金管理人合作成立基金,基金总规模28.10亿元,实缴规模约17.85亿元。2024年,市属国企投控集团拟设立或参与共计2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力支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是联合组建生物医药天使基金。投控集团以市级引导基金协同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属投资平台共同组建总规模10亿元的生物医药天使基金,以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布局为核心,推动投早、投小、投重大创新,投科研机构及高校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二是联合组建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控集团所管理的中山市引导基金拟与中山火炬开发区引导基金和中山国家健康基地、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一支规模为1亿元的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开展投资,实现从实验室到创新产品的无缝衔接,补齐中山市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短板,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金融局不断加大对科技领域金融供给,满足科创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制定金融支持“制造业当家”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发挥2.5亿元小微企业上规上限融资扶持政策,配合相关部门落实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7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5亿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融资扶持政策的分险、增信功能,较好地撬动金融资源精准流向科技型企业。截至2024年3月末,我市共有科技支行19家,具备科技保险资质的保险公司13家,科技保险专管专营机构1家;辖内银行机构投向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537.01亿元,同比增长17.15%。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及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11日
(联系人及电话:韩雪颖,8832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