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3-02-03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

  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抢抓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转变作风、主动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R&D)投入增长9.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600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党建工作高质量规范化发展,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共进。大力丰富“党建+理论学习”活动载体。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制定全年党建工作要点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全年开展“第一议题”学习18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1次。通过举办专家宣讲3场、落实“三会一课”42次不断丰富各级党组织生活内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有力激发广大党员学习热情,全年累计教育培训党员达694人次。持续探索“党建+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制定局党总支下沉镇街和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实施方案,各支部和党小组积极开展“党建领航 共建模范”活动,主动对接服务镇街和重点企业。擦亮“服务进企业 政策送上门”——企业研发管理“五有”模式品牌,积极申报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五有”模式开展至今累计服务企业超3000家次,以扎实的服务成效为中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力量。不断发挥“党建+志愿服务”先锋作用。把党建与疫情防控、双联双助、科普宣传等志愿活动有机结合,组织全体党员志愿者全面下沉对接南区北溪社区,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年累计派出志愿者227人次,服务群众近11000人次,党建先锋力量在社会服务领域得到更充分彰显。四是健全规范“党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制定局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从严监督管理干部暂行制度,更新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市委巡察发现各类共性问题整改落实清单,深入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成立整治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问题专项工作组,强化纪检监察组与我局日常会商沟通机制,落实2次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确保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有效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邮箱、微信工作群、新媒体、网络安全检查和季度舆情分析,全局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工作总体态势良好。

  (二)以建设实验区为引领,加快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科技创新一体化。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主动学习拥抱深圳,牵头高质量制订《中山与深圳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实施加强重点区域协同联动、推动研发平台创新合作、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服务资源互通、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合作、推动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探索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等8大任务,深入推进创新一体化,与深圳共享创新资源、平台和人才。当前各项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对接深圳的具体工作计划、项目清单。加强与广州、佛山科技交流合作,分别与两市科技部门签订了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将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共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金融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打造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全力推动中山科技创新园动工建设,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项目6月正式施工,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已于11月动工。积极申报政府专项债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截至目前,共获批专项债3.345亿元。通过边建院边研究,低温院参与承担了中科院C类先导专项和科技部提氦技术重大攻关项目等研发任务,安排市级财政给予运营及科研经费支持1.03亿元,低温先导项目中的“提氦用300L/h氦液化器”于7月通过成果鉴定,获得科技部“大规模提氦技术及万瓦级液化器”攻关立项,5吨/天氢液化示范工程确定落户三角。推动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加快发展,今年共划拨运营、科研团队、高水平研究院建设市级经费1.89亿元,药创院累计投入超35亿元,已成功组建38个领军人才团队(包括“杰青”获得者9位),集聚研究人员及联合培养研究生超470人,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技术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已开展源头创新和底层基础性技术攻关40多项,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今年药创院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首次自主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立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推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加快建设,划拨科研设备及优质科研团队支持经费6776万元,支持建立了18个科研实验室。给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经费1000万元、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200万元支持。推荐小榄产业园申报设立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并按省科技厅积极完善申报相关事宜。

  (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高企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经火炬统计,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高企增至1412家,占全市高企数量的比重达61.5%,在珠三角排名第二;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1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54.5%。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且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81.1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科研机构R&D经费投入2.02亿元,同比增长94.2%,近年来我市大力引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的效益已不断显现。2022年全市研发费加计扣除额111.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6%。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市已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17项,合同总额达23.77亿元,同比增长22.15%,新增3家广东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我市科技创新再添动力。推进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新增1家省级大学科技园、4家市级孵化育成载体,2家单位申报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认真开展科技孵化载体年度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工作,共有5家国家级孵化器获评为国家级优秀(A级)、20家孵化育成载体获得市级优秀(A级)。

  (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2022年共推荐1122家企业申报高企认定,同比增长12.5%,全年预计高企总量超过2600家,同比增长超过14.8%;通过广东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3家,实现我市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零的突破;成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701家,同比增长8%;新增市级创新标杆企业20家,累计有53家企业获得创新标杆企业认定。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今年至今已安排2.87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包括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安排“揭榜制”项目立项5项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立项20项,立项经费5845万元,今年拨付3887.5万元;拨付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通过余款2189.14万元;对2021年通过高企认定的831家企业给予补助,经费7015万元;安排重点企业研究院、创新标杆企业、高企等研发费补助,经费超1.3亿元;向117家单位发放科技保险补助与创新创业大赛补助,经费1175.34万元;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补助,共补助269项767.16万元;安排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补助260万元、市级科技孵化载体绩效评价A级单位补助480万元。积极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家,累计达1040家;公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累计将达378家。

  (六)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打造珠江口西岸创新人才高地。先后组织25人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组织6人申报“广东特支计划”,组织动员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外国专家项目;新增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人、省重大人才工程3人。贯彻落实《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精神,探索创新科技人才引进评价机制,首批评定出10名“中山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将分三年发放特聘补贴合计720万元。组织开展市第九批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今年成功引进市第九批创新科研团队13个,其中产业化类9个、基础研究类4个,立项经费5900万元,首期拨付市级经费1475万元,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63个,博士博士后平台累计达89家,技能人才达63万人。首次实施人才攻坚项目悬赏制,3项人才攻坚悬赏项目全部实现了揭榜,悬赏金合计570万元,将根据实际支出情况给予每年度最高50万元/项的补助。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我市重点产业前沿细分领域牵头开展科研学术研讨活动,首批资助10个项目680万元。海外引智项目取得新成绩,获省科技厅立项6项,其中,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获立项2项,立项经费合计200万元;银龄专家项目获立项1项,立项经费20万元;海外名师项目获立项3项,立项经费合计15万元。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的若干措施》,加快集聚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社会力量设立市级科技奖励。首届“创新中山”科技奖成功举办,评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9项,营造了重视和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持续推动外国人服务管理提质增效。全年共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业务1545人次、签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6份。市科技、公安部门联合成立“中山市外籍人才服务专区”,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通办 并联办理”,有效解决外国人来华申请就业手续办理周期长、跑的部门多、申请材料重复提交等问题。专区已为在中山工作的外籍人才提供“一站式”工作和居留许可办理便利服务293人次。

  (七)积极推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积极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印发《中山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工作指引(试行)》(中山科发〔2022〕171号),规范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明确征集入库与选派对接要求。2022年共认定中山市农村科技特派员17人,特派员已由派出单位派驻到农村基层开展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等技术服务。为支持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在中山市2022年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设置“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能力提升”方向,专门支持省级农业科技园开展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加快创新资源在中山集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该实施方向立项经费400万元。支持公共卫生、乡村振兴、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等民生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今年已组织开展三批次社会公益与基础研究专项申报工作,其中第一、二批共立项184项,立项经费587.5万元,第三批已完成项目评审。

  (八)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出台《中山市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完善科技信贷机制,推动银行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全年新增科技贷款约13亿元,累计贷款近11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累计达44.9亿元。中山市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新增广州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两家合作银行。强化科技信贷对科研机构孵化企业的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山农商银行分别与中山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7家科研机构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累计21亿元意向性贷款合作额度,支持各平台及孵化企业借助金融力量加快发展。高质量举办双创大赛,2022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中山赛区)共有355家企业报名参加初赛,103家企业入围复赛,32家企业晋级省行业领域赛,10家企业晋级省赛区总决赛(其中二等奖3家、三等奖7家),11家企业入围全国赛。

  (九)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型引领型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强科技计划项目规范管理,制定《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修订《中山市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并已完成征求意见;推动市校高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优化管理,修订《中山市引进高端科研机构专项事业费使用暂行办法》并对外征求意见;制定《中山市科技局“免申即享”工作制度(试行)》,将科技孵化载体认定补助等5项业务列入“免申即享”事项,大幅提升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和资金申请便利度。全年共兑现61家企业、补助金额近1300万元。着力强化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共举办10场高企培训会,培训超2200人次;组织技术和财务专家对申报第一批高企认定企业进行“一对一”预评审辅导,共服务企业超过550家;对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走访辅导,共开展上门服务企业305家,并通过政务新媒体开展高企小课堂线上辅导,至今已推送了43期。开展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积分和子女入学工作,为158家企业337名人员办理高企技能人才积分申请,为23人申请办理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适龄子女申请市属中小学政策性借读证明,支持高企稳定研发人员。扎实推进科技服务集聚基地工作,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科技咨询等各项服务,累计服务企业2082家,走访企业82家,挖掘企业技术需求31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实施在研市级重大项目检查,开展医疗卫生一般项目清理工作,协同市卫健局清理卫生在研项目220项;全年共办理科技项目验收结题100项。依法依规责成13家项目承担单位返纳64个科技项目共计2078.32万元财政资金。

  二、2023年的工作设想

  市科技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历史机遇,以改革思维突破一切困难,主动融入大湾区创新链,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积极参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坚持打基础、立长远,打造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强化人才高地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助力我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坚定不移借势借力深圳创新资源。协调推进深中科技创新一体化,落实落细“重大平台联动”“科学仪器共享”“西湾仪器园建设”等首批清单事项,力争“深圳研发+中山制造”谋划部署初见成效。借力深圳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服务业发达的优势,以“企业出题、院所出智、协同破题”的方式,组织专家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加快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制造、光源照明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

  (二)积极谋划重大创新平台联动发展。高标准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加快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低温院积极实施中科院C类先导专项和科技部提氦技术重大攻关项目,加快研制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在重点研发机构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对标湾区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研发平台,推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围绕液氢液氦、清洁能源、光学光电、检验检测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争取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推动中广核集团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核能研发基地建设。推动中山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入驻工研院的高校科研平台持续强化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同时,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创新协作网络,在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智力资源(专家库)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中山湾区科技创新能级。

  (三)持续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聚焦企业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和服务机制,做强做大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高企,不断提升高企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力争2023年全市高企数量超2700家,规上高企占比保持在65%,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3000家。不断优化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方式,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企业有需求、技术有基础、发展有前景的关键技术,打通产业发展链条,带动产业快速增长。持续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同层级、多种形式的自主研发机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产品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并已此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3年全市R&D经费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力争市级以上孵化服务平台达80家。支持深圳优质主体在中山建设孵化产业化园区,鼓励我市镇街、国企立足产业特色在深圳布局专业化、垂直化的“飞地”孵化器,推动深圳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山转化落地。

  (四)大力推动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持续推动“人才23条”政策落地落实,用好用活创新科研团队政策,加大政策资助力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及前沿科技领域,大力招引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力争新引进10个以上市级创新团队,谋划新增“青年拔尖人才团队”。持续优化创新人才政策和人才评价改革,继续实施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和资助计划,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助深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资源,推进柔性引才,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持续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和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发放,进一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依托国家和省的海外引智工程,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动向,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山工作。

  (五)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推进研发费规范归集与管理体系化工作,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及三甲医院等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全市R&D经费增长10%以上。对标深圳、广州等地科技治理先进经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推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科技补助“免申即享”,深化重大科技项目“市镇联动”工作机制,优化科技计划立项遴选、评价体系,为科技创新“松绑减负”,提升财政投入绩效。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做好相关企业的跟踪服务,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探索科技项目财政投入与银行贷款、资本投资联动发展,给予初创型科技企业和早期“硬科技”项目发展持续的资金支持,积极对接深圳等地的股权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与孵化器共建孵化基金,壮大我市风险投资市场规模,为中山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插上金融的翅膀。加大科技政策和业务宣传工作,持续开展“送政策到企业”科技政策宣传和高企申报辅导活动,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增信心,助力中山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打印 关闭